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成都热线 > 新闻中心 > 成都教育 > 正文

四川成都: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1-12-18 13:56   阅读量:15108   

四川成都: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

四川成都: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

  四川成都,自古就是一座教育名城,以文翁兴学、千年石室为开源,教育在成都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四川成都,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以第七的经济总量,服务了第四的人口数量,支撑了第二的基础教育体量。

  目前,在蓉高校共有65所、科研院所16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6个、占全省的70.3%,在蓉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校生11.3万,占全省的83.7%。成都,深刻地受惠于发达的高等教育,拥有较强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了城市快速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体系,全力构筑校地协同发展体系,打造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西部科学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机制 紧密校地协同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进小组,健全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专项创新改革会商等校地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与在蓉高校联系制度化、经常化,定期发布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研及合作需求,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服务优化等重大命题。支持和促进在蓉高校扩大开放,与世界一流教育和研究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同时,成都各区县也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成都市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发展,已经形成良好格局。

  以成都彭州市为例,在健全的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组织架构内,截至今年1月,彭州签约校院企地合作项目40个,其中已建成投运项目22个;推动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建成投运,去年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81人,已累计建成成都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45个。

  同时,成都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用人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制定专项政策支持成都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投入28亿元,支持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华三IT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分院等项目;建好成都大学博士点,以及与成都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生物医药、动漫与文化创意、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四大学科群。

  搭平台 推动提档升级

  近年来,成都全力支持高校在蓉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已共建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川大前沿医学研究中心、成电国际创新中心等58个重点研发平台。

  川大教授、企业创始人、诸葛人才计划专家……这些年,李建树的身份多了起来。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产品,获得华西口腔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的青睐,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技术也在行业中处于头部位置。在四川大学,高校教师自主创业已经不算新鲜事。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都市武侯区与四川大学共建环川大知识城,通过创新“政府+高校+平台公司”的模式,每年四川大学有超过40项科技成果优先在武侯区落地转化。 “指导科研工作和推动产业化其实是相互融合的,因为科技研发的目的就是要落地成为产品。”李建树表示,在高校自主创业,知识产权的运用方式非常灵活。环川大知识城改变了科研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与市场对接越来越紧密,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高校教师参与到成果转化项目中。

  成都制定了《成都市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行动计划》,支持在蓉高校联合所在区县利用校院内及周边土地、楼宇等资源,大力推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产教融合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环川大知识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等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投”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新路径。引导多方投入近10亿元,培育创新团队480个,新增高校成果转化项目790个,注册科技型企业471家,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深度融合。

  此外,成都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高等院所联合龙头企业围绕成都产业圈和创新链,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截至目前,依托在蓉高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电子信息正在逐步成长为成都市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产业已具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建成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等8个机构,已研和在研项目达300余个。

  畅渠道 加速资源集聚

  今年8月26日,“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大连理工大学云对接专场活动举行。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与成都科技企业、成都产业功能区相关负责人,以及成德眉资相关领域企业代表“云”上展开一场创新“对话”。借助“校企双进”平台,成都聚地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屹光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发布技术需求,寻求技术合作。企业的合作意愿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积极响应。

  近年来,为促进校企精准对接,成都举办了“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开展创新环境推介、项目路演和成果对接,累计举办“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系列活动1515场,吸引3000余家企业和1000余名专家教授参与,促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1000余项、金额超过16亿元,促成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举办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专场活动11场,共计发布产品545项,吸引观看直播和回看超过3031.5万人次,有效帮助了本土科技型企业找产品销售渠道、找融资、找平台、找技术、找合作伙伴。

  同时,成都推行“企业提需求、学校给编制、地方给支持”模式,实施“蓉漂计划”校院企地合作专项,合力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设置专项补贴,支持在蓉高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抽调20余名业务骨干及13个区县40名招商专员常驻苏州(无锡),累计拜访对接单位363家,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获取来蓉投资发展意向119条。举办推介活动14场,推动各区县与全国重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29项,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投资金额超过400亿元。

  此外,成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推动西南交大“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目前,在蓉高校已完成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

  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创造保驾护航;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和蓉漂人才发展基金,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的新征程上,成都正阔步前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